若自手施,感广大财
在修福过程中
托别人之手行布施好
还是自己行布施好?
布施时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吗?
哪些东西可以布施?
今天为大家分享
修福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
◎影响修福的因素
· “行为”,就是说我们怎么去帮助众生。
比如“亲手施”和“应时施”。“亲手施”就是尽可能自己去做。“应时”就是别人有这个需要,你赶快去帮助他。这个帮助就特别的及时。
还有“无损施”,就是说你帮助他,但不会给他造成困扰。我们在做善事、帮助别人的时候,一定要思考:我怎样去做对别人是最好、最合适的,既帮助了他,又不给他造成困扰。这也是佛教经常讲的“方便善巧”。
所以,助人要有方式方法,不能只凭一片赤诚之心。不然的话,反而会惊扰到别人,甚至给别人造成负担或不良影响。
前些年新闻曾报道过,某些佛教放生群组织信众去放生,引发了不少负面舆论。虽然放生活动在佛教里自古就非常提倡,是救护众生生命的善事,但在当今社会,放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放的,因为容易给当地居民以及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。因此,我们提倡科学放生,小规模放生。
最后还有“教化他人做”“帮他人做”“劝他人做”。就是说,你自己能够去做的同时还能够教别人去做。很多时候,他人即使有一颗善心,但不懂得如何行善修福。这时你就要教他去做。这也是一种布施,相当于你去做了这个善事。
打个比方,就像我现在啥也没做,但是我在教你们做,这就是“教化他人做”。开个善巧的玩笑!
所以,学佛的人不是只管自己做就行了,而是非常注重教别人去做善事,非常注重发动大众的力量去把这个世界、社会变得更美好。
甚至佛经里面还记载,有人想要去布施,但是他没有钱。于是菩萨就把自己的钱拿给他去布施,满足他想要布施的愿望。
大家可以看到,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文殊院外面的红墙边上拍照。墙上写着几个字——世界和平,人类幸福。这就是我们的愿望!这个愿望虽然广大,但是它可以通过我们的善行在生活中去落实。
· 你做这些善事时的“资料”是什么呢?
第一类:物质性的。通常来说,就是钱财乃至食物,或者给他工具、音乐,让人家听了觉得很舒服,悦耳,喜悦;还有妙香,就是说制造一些好的香味,或者给别人带来妙触,就是好的触觉,比如柔软的毛巾、鞋子、衣服之类,都可以作为你布施的一些资料。
第二类:精神性的。来自精神上面的——你的安慰、人生经验、忠告、赞美、鼓励,都算是布施。比如说父母生病在床,你在旁边看护照顾的时候,多安慰父母,鼓励父母。这不就是你在对这种特殊的对象做布施吗?
第三类,知识性的。比如传授他人技能、文化、规则、伦理等。其实我们很强调自身要有一定的生活技能,这样你才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去。你有了生存技能之后,就可以把这个技能教给别人,这也是布施。
最后,还有捐款捐物。这是最常见的布施方法。比如2023年河北水灾发生后,佛教界捐了大量的钱财物资。中国佛教协会第一时间组织佛教界捐款捐物410万元;普陀山佛教协会乃至全国各地寺院等,先后捐款上千万;四川省佛教界捐款一百六十余万元。
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视频,讲的是一位出家人去大学读书,校园里的人看见,都不能理解。这位出家人说,现在的寺院和过去不同了,也需要管理才行。我看后很感慨。
其实网上有些短视频内容,看了很容易让人误会佛教,认为佛教就应该穷。如果连电脑都没有,我怎么跟你们讲课?所以,佛教也需要汽车来拉物资,也需要有电脑来做传媒,做各种各样的弘法志业。
实际上,当国家在遭受水灾、地震这些的灾难的时候,佛教并没有袖手旁观,我们在尽己所能地帮助社会,帮助受苦的众生。不然的话,红墙上面写的“人类幸福,世界和平,利乐有情”怎么实现?拿什么来利乐?怎么让人幸福?
所以,在佛教里面讲布施,叫财法二施,就是不仅要有物质,还要有佛法。这样的布施才是圆满的布施。
最后,我们通过了解生命的一些情况,以及它的多样性、无常性、有限性,而把握住当下的生命。依循因果的规律,以后不好的,不要去做;好的、善的,你拼命去积累。那么在长远的未来,我们这个生命必然会结出丰盛的、美好的果实。
快问快答
近日有粉丝学习修福内容后
对求福报的动机
提出了疑问
我们有请法师
做了精要解答
Q:抱着希望能得到福报的想法去行善,是好的动机吗?这样福报会减半吗?
A:虽然佛法最终提倡的是无所求地去利他,但最开始给自己一个理由,鼓励自己去利他,也不失一种方便。事实上,利他也确实能增长福报。
写下的学修疑问
或者生活中的烦恼困惑
我们将精选
请法师答疑
LEAVE A MESSAGE
编辑|巍然 图片|王建秋
美编|妙能 责编|慧法
/
荐
读
/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
川(2022)0000009